“守仁格竹”的意思是: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学说,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,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。
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,认为在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论中,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,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,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。
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“格物致知”论非常不满,提出了自己的“致良知”学说。所谓“致良知”,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,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,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。
扩展资料
王守仁的思想
阳明学,又称王学、心学,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,最早可推溯自孟子,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。
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,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,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,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“心即是理”之思想,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“至理”的“格物致知”方法。
因为事理无穷无尽,格之则未免烦累,故提倡“致良知”,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“理”,“理”全在人“心”,“理”化生宇宙天地万物,人秉其秀气,故人心自秉其精要。
在知与行的关系上,强调要知,更要行,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所谓“知行合一”,二者互为表里,不可分离。知必然要表现为行,不行则不能算真知。
参考资料:
格竹的意思是什么?格竹是什么意思?
格竹的意思是:格竹gé zhú指明王守仁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。?●明钱德洪《王文成公年谱》:「二十一岁在越……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,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。一日,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涵至理。官署中多竹,即取竹格之,沉思其理不得,遂遇疾。先生自委圣贤有分,乃随世就辞章之学。」?●清魏源《王文成公赞》:「朱子格物何曾教人格竹,此亦《语录》之一病。」?●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「前明姚江王伯安,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,格窗前一竿竹,七日病生。」★「格竹」在《汉语大词典》第6060页 第4卷 992格竹gé zhú指明·王守仁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。 明·钱德洪《王文成公年谱》:「二十一岁在越……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,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。一日,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涵至理。官署中多竹,即取竹格之,沉思其理不得,遂遇疾。先生自委圣贤有分,乃随世就辞章之学。」 清·魏源《王文成公赞》:「朱子格物何曾教人格竹,此亦《语录》之一病。」 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「前明·姚江·王伯安,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,格窗前一竿竹,七日病生。」
格竹的拼音gé zhú
格竹是什么意思
格竹gé zhú指明王守仁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。●明钱德洪《王文成公年谱》:「二十一岁在越……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,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。一日,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涵至理。官署中多竹,即取竹格之,沉思其理不得,遂遇疾。先生自委圣贤有分,乃随世就辞章之学。」●清魏源《王文成公赞》:「朱子格物何曾教人格竹,此亦《语录》之一病。」●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「前明姚江王伯安,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,格窗前一竿竹,七日病生。」
★「格竹」在《汉语大词典》第6060页 第4卷 992 格竹gé zhú指明·王守仁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。 ? 明·钱德洪《王文成公年谱》:「二十一岁在越……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,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。一日,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涵至理。官署中多竹,即取竹格之,沉思其理不得,遂遇疾。先生自委圣贤有分,乃随世就辞章之学。」 ? 清·魏源《王文成公赞》:「朱子格物何曾教人格竹,此亦《语录》之一病。」 ? 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「前明·姚江·王伯安,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,格窗前一竿竹,七日病生。」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“淦建利”
本文概览:“守仁格竹”的意思是: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学说,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,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。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,认为在朱熹的...
文章不错《“守仁格竹”是什么意思?》内容很有帮助